联系我们

  • 开封市卫生学校
  • 招生电话:0378-2954447
  • 2636016/2636006
  • 电话:0378-3931610
  • 地址:开封市滨河路中段28号招生

首页 >> 示范校引领

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实施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3/6/7

自2011年7月起,经过两年国家示范性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按照国家示范性学校项目建设的要求,以市场调查为依据改革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农村医学职业技能操作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适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结合了中职的教学特点,体现了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现将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建立“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两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四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4个模块。三站式强化培养是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三站考核的强化培养,即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第二站:体格检查与操作。第三站:电脑模拟答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贴切农村医学岗位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教学模块中,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且始终贯穿两大结合。三站式强化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有助于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取。
一、整体进展
1. 专业拓展及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医学服务模式将成为以后的发展方向。为此,学校组织了农村医学专业教师到省、市、乡各级医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社会及临床工作一线对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研讨制定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组织校内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临床行业专家成立农村医学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小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实践学时。适当增设一些能够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反映学科前沿、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如开设前沿讲座、心理辅导等课程。课程体系按照“校院一体、工学结合”的思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农村医学岗位方向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通用性和特殊性的结合,采取模块化、递进式的方法编排。实现“专业与行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立“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的课程体系。“两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四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4个模块。“三站式”是指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式进行三站式的强化培养,即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第二站:体格检查与操作;第三站:电脑模拟答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学习的内容能够贴切农村医学岗位的需要,并且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以便在以后工作中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教学模块中,强化了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并且始终贯穿两大结合。三站式技能强化培养,是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模式进行,既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操作,又有助于学生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取。
 

             农村医学专业“243”课程体系示意图
3.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农村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基础》、《预防医学》等。根据培养目标,通过对内外妇儿四科进行了岗位能力调查广泛地调研,并与行业专家一起分析,按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生后从事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证需求,针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临床调研资料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还对《内科学》、《外科学》原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临床案例为引领,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确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两本校本教材及配套的《农村医学专业实训指导及操作标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时就为将来临床助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做准备,提前熟悉考核内容,这为将来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并且可以使教师及学生用临床思维来认识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求、治疗要点及疾病预防等,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                                                                                                                                                                                                                                                                                                                                                                                                                                                                                                                                                                                                                                                                                                                                        
4.教学资源库建设,研发校本教材、教辅资料和实训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梳理出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基层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建设校本教材2本《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及配套的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学习资源库。
依照农村医学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完成农村基本医疗工作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编写了《农村医学专业实训指导及操作评分标准》实训教材,本教材实践性强,同临床工作所需技能紧密相连,对学生基层医疗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进行农村基本医疗的操作技能与必备知识。
5.创新教学环境
在现有的实训室的基础上,提高技能实训的仿真效果,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根据临床工作情境,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充实、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努力提高技能实训的仿真效果,建立一个以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医学实训中心。包括内科实训室、诊断实训室、外科实训室、手术实训室、妇产实训室、儿科实训室、DR模拟操作练习室和多功能职业技能实训室。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实训管理制度,严格技能考核标准,确保实验实训质量,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及自主学习提供场所,使之成为集教学、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根据专业建设整体规划,不断筛选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校院联合途径,巩固原有实训基地,逐渐增加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种类,扩大实习范围。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实践技能操作,有利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核,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任务完成率
建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243-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发展规划。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调整了课程结构适当减少了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了实践学时。《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干专业课课程标准制定现已完成。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与我校教师多次研讨、论证,形成教材编写方案。部分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逐步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校院合作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工学结合的系列配套理论、实践教材和相关课件,编写《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2本校本教材以及配套的实训教材1本,并且完成了配套课件的制作。《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试题库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典型案例及相关说明等编写已基本完成。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实训基地,建立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总体任务完成率达95%以上。
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增加了行业急需技能的实训学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试点改革。由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修订了教材编写大纲,编写教材《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进行核心课程配套课件的制作。逐步将PBL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更新设备,整修实训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任务完成率达到50%。
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增加实训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基本完成了校本教材《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的编写及配套课件的制作。将PBL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编写农村医学实训教材,进一步完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实验、实训管理。任务完成率达80%。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进一步推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完成校本教材配套课件制作,进一步完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实验、实训管理。完善农村医学专业特色项目材料,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实践技能操作。完善核心试题库组建,开展技能月活动。任务完成率95%。
三、建设效果
通过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以农村医学职业技能操作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建立“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适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结合了中职的教学特点,体现了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1.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按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生后从事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证需求,初步对《内科学》、《外科学》原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临床案例为引领,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为将来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并且可以使教师及学生用临床思维来认识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求、治疗要点及疾病预防等,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力。
2.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实训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开发了多种开放式实践训练项目以及创新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技能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通过实训室开放项目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校院一体,工学结合:校院合作,岗位对接,实行岗位教学,使学生与临床进行零距离接触,从病人身上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通过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知识点的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及社区服务站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及基层医疗岗位服务范围,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以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学校增加了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的社服务能力。
3.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新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操作,使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四、创新点
建立“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两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四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4个模块。三站式是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三站技能考核的强化培训,即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第二站:体格检查与操作。第三站:电脑模拟答题。三站式技能培训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见习学时,并强化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操作,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

农村医学专业“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示意图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贴切农村医学岗位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教学模块中,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且始终贯穿两大结合。三站式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
五、示范点:
校院一体,工学结合。岗位对接,实行岗位教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学生与临床进行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及社区服务站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及基层医疗岗位服务范围,明确岗位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以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学校增加了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站式技能强化培养。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提高执业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
六、不足点:
由于农村医学专业专业课教师不足,不得不安排一些非专业课教师甚至行政人员担任带队教师,这些教师只带队,不带教,而医院带教人员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更多的是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学一些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不能把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于实践,从而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水平。